织梦CMS -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!

360BC游戏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游戏攻略

【视频+图文】华硕ROG Zephyrus GX501评测

时间:2025-10-30 16:32来源:本站 作者:admin666 点击:
笔吧评测室的评测为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标明出处和作者,欢迎大家的转载。 PS:图片点击即可放大 目录 【0】视频 【1】简评 【2】配置参数 1.CPU 2.显卡 3.主板 4.内存 5.硬盘 6.电池 7

笔吧评测室的评测为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标明出处和作者,欢迎大家的转载。

PS:图片点击即可放大


目录

【0】视频

【1】简评

【2】配置&参数

1.CPU

2.显卡

3.主板

4.内存

5.硬盘

6.电池

7.官方软件

8.屏幕

【3】性能

1.CPU&内存

2.显卡

3.硬盘&其它

【4】游戏

1.巫师3:狂猎

2.刺客信条:枭雄

3.古墓丽影:崛起

4.战地1

5.泰坦陨落2

6.看门狗2

7.量子破碎

8.幽灵行动:荒野

9.质量效应:仙女座

【5】散热&评价

0.待机

1.CPU烤机

2.GPU烤机

3.CPU+GPU双烤

4.游戏温度

5.表面温度

6.散热模块

7.小结

【6】拆解

【7】其它测试

1.功耗

2.噪音

3.续航

【8】总结


【笔吧评测室】轻薄与性能的完美结合?华硕玩家国度GX501VI评测_数码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15350778/

视频部分可以直观的看到整机的外观和外设效果,并且简单介绍了各方面的参数和性能,一般的消费者观看视频即可了解到绝大部分的信息。欢迎大家在视频中吐槽,我们会根据视频留言逐步改善内容,使得视频更加完善,逐步取代图文的内容。


本章是为初学者以及某些不愿意详细了解评测的人士准备的。不过,这类简短的总结或多或少会夹杂笔者的主观看法在其中,并非客观的描述机器的特点,建议有能力者将整体评测浏览完毕,以消除部分主观的因素。

PS:本节采用评分的方式来展现不同方面上机器的表现,★为1分,☆为0.5分。评分范围0-5,意味着大部分机器都只有3分左右,表现很差就是0分,只有很出色的才有接近5分的可能。


再次谨记,这是主观评价,无法和所有玩家的想法一致,本节评价仅供参考。

下面介绍配置和参数。


GX501是私模,为和硕设计和制造。ROG以往没有类似的横向产品,可能以后还会有更多超薄游戏本的设计。

此次评测的机器具体型号为Zephyrus GX501VIK,量产机。测试机为顶配,低配将显卡降为MAX-Q 1070,并且固态容量有所缩减。海外版有内存为24GB的版本。

主要机器参数:

接口分布:

PS:USB3.1 Gen1(TypeA)就是一般大家所称的USB3.0,由于最新规范中将3.0说法并入3.1中,很多厂商都开始玩起了文字游戏,只要注意Gen1还是Gen2就可以避免被误导。TypeA和TypeC也只是接口形状变化,和速度快慢无关。尤其要注意TypeC的宣传,此接口既可以是3.1也可以是3.0甚至2.0,而支持DP视频输出以及雷电3都是可选配置,TypeC≠USB3.1+雷电。

GX501的厚度是亮点,但也因为它,失去了很多拓展性。外部接口除了USB外,有线网卡和SD卡插槽都没有,内部仅一个M.2固态插槽和一个内存插槽。


鲁大师硬件参数截图

鲁大师识别出了品牌和型号,准确无误。


i7-7700HQ,七代Kaby Lake架构,BGA封装不可更换。四核八线程,支持Intel睿频加速技术,主频2.8GHz最大睿频3.8GHz,L3缓存6MB。14nm制程,热设计功耗45W。7700HQ相比6700HQ提升了0.2GHz的主频,睿频提升了0.3GHz,其他似乎没有变化。

HWINFO截图,CPU是正式版产品,封装为BGA1440,S-SPEC为SR32Q,步进B0,最低倍频8x。

AIDA64里的CPUID截图,可以看到睿频为38x/36x/35x/34x,刚好都是比6700HQ多3个倍频。短时睿频功耗限制60W,持续时间28秒,长时睿频功耗限制45W,软件显示这些数值是Unlocked,说明可以用XTU解锁CPU功耗。

XTU信息,这是Intel的官方调节工具,可调节很多CPU参数,甚至内存参数。GX501无法调节倍频但可以调节电压和功耗限制,其中电流限制默认为68A。


GX501的独显型号为GTX1080 with Max-Q Design,8GB显存(镁光颗粒)。厂商标识为ASUS(1043),这就是华硕的设备ID。默认频率1227mhz,boost频率为1366mhz,显存频率等效10008mhz。显卡核心采用GP104核心,启用20组SM共2560SP,显存控制器有4组,为256BIT。Max-Q显卡并不是全新的核心,这是一种设计方式。按照官方说法,Max-Q
Design是以牺牲10%性能为代价降低50%的功耗,使轻薄游戏本成为可能,并且将噪音控制到一个理想的范围内。

MAX-Q 1080的电压频率截图,最高boost频率为1708.5MHz,满载核心电压为0.9V。最大频率比标准版低了约200MHz,不过核心电压也降低了很多。

CUDA-Z截图,这里显示了GPU有关CUDA的详细参数。

NvidiaInspector截图,这里可以看到独显(N卡)的某些其他信息,比如可超频范围,电压调节范围,高温降频线和TDP控制阀等。MAX-Q 1080不可解锁TDP控制阀,降频线为91℃。MAX-Q 1080和标准版M1080一样,是解锁超频范围的。


主板信息,制造商显示为ASUSTeK,模型为GX501VIK。芯片组为Kaby Lake,PCH是HM175,BIOS类型为AMI,日期2017-6-27,版本GX501VIK.300。

AIDA64中的北桥信息,Intel早在二代酷睿i系列就将北桥整合进CPU中,主板上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北桥了。北桥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和内存的通讯和PCIe中显卡的通讯,核显的通讯也在北桥中。

从显示信息上看,7代标压U原生支持DDR4-2400(实际6代也支持),机器最大支持64G内存即四个插槽(实际只有1个),支持VT-d(当然也支持VT-x),核显已禁用,独显MAX-Q 1080占用x16带宽。

南桥信息,实际上Intel的新酷睿平台也将部分南桥的功能整合到CPU中,现在主板只有PCH,只是一般玩家还在称呼其为南桥,低压U现在连PCH都搬了进来,只是目前还没有像核显那样达到完全融合。PCH集成SATA控制器,此外还有USB控制器等,PCIe中占用几条来实现新功能,比如无线/有线网卡等。

PCH的制程落后1代,是22nm,TDP 2.6W,标压处理器没有将PCH集成在CPU上。HM175似乎功能上和HM170完全一致,只是后者不支持7代U。这里还可以看到GX501无线网卡采用的是英特尔8265AC。


机器自带的内存为双通道DDR4 2400MHz,时序为17-17-17-39@2T。

内存品牌为三星,单条容量8GB,默认频率2400MHz,生产日期16年第50周。还有8G内存为板载,海力士颗粒。


测试机的固态是三星SM961,容量1TB,M.2 2280规格。

AIDA64中SSD的物理信息,SM961为MLC颗粒,缓存容量1GB,PCIe 3.0 x4速率,支持NVMe协议。


电池信息,型号未识别,设计容量50.1Wh,实际充满容量稍微大一点。这个容量在游戏本中偏小。


GX501有一个ROG通用的gaming center,点击触摸板上方的某个带有败家眼标识的按键即可进入。在这个软件中,玩家可以查看硬件的运行状态和设备信息,还可以按照最下方一排的入口进行个性化设置。右下角的节能模式默认是开启的,关闭后可以使显卡的TDP提升10W,获得更高的性能。

GX501内置了一个音效管理软件,其他ROG游戏本也都有。

ROG GAME FIRST IV是一个流量管理软件,可以监控和调整各个程序对网络的使用率。


显示屏信息,屏幕品牌为AUO,型号为B156HAN04.2,鲁大师等一般检测软件会显示AUO42ED。屏库网中没有相关型号的参数,这个屏幕太新了。

使用红蜘蛛5对评测机进行测试,结果如下:

实际屏幕色域为66%NTSC,亮度299.2 cd/m²,对比度510:1,Delta E最大5.57平均1.11。这块屏幕同样是一个120Hz刷新率的电竞屏,和暗影3使用的型号接近,不过GX501还支持G-SYNC技术,游戏体验上更好。


配置&参数部分到此结束,下面介绍性能测试。


PS:测试时显卡驱动版本为385.41,双通道内存,电源模式为高性能,默认无其他调节(如绕过降频,解锁功耗等)。

ROG GX501的处理器是i7-7700HQ,最常见的标压i7型号。最终跑分上比历史值低了不到2%,性能发挥正常。

缓存测试,机器配备的是双通道内存,性能上比单通道高了将近一倍,内存的性能对游戏帧数会有一定影响。


ROG GX501的独显为MAX-Q 1080,显存容量8G。GX501没有历史值高是因为两者的TDP不同,默认状态下GX501的MAX-Q 1080只有100W的TDP,而历史值是110W,这个差距导致了最终两者的性能不同。与其他显卡相比,GX501的分数和M1070几乎一致,远不如M1080的跑分,算下来GX501的MAX-Q 1080比标准版缩水了23%。专栏中有其他关于MAX-Q显卡的分析与评价,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去看一下。


AS SSD跑分,1TB的SM961在性能上与512GB版的无差异,比256G稍稍好一点。这个速度要比TLC的PM961理想很多,TLC固态在顺序写入速度上很糟糕,尤其是128G的版本的,跟机械硬盘是一个水准的。

VR测试,SteamVR给出的成绩是准备就绪,VRmark第一个场景达到了目标帧数,但第二个没有,说明GX501可以玩一部分的VR游戏,但无法开启画质较高的特效。

PCmark7和PCmark8测试,不同的配置对总分都有影响,有没有固态影响很大。

鲁大师跑分,每个版本的鲁大师跑分都有可能发生变化,很难直接通过分数来对比准确的高低。跑分仅供娱乐,直接对比高低所得到的结论并没有可靠性。


性能测试部分到此结束,下面介绍游戏测试。


基准测试软件可以衡量显卡性能的高低,但有时会存在分数虚高的可能,实际游戏中的帧数表现往往才能更真实的反应显卡的性能。从每个游戏中的帧数变化,也能看出显卡在哪个方面存在短板,哪些游戏会遇到这类短板等,根据短板判断游戏的流畅性,使得评测的意义更为广泛。

PS:笔者尽可能的排除每次游戏的差异性,以使得横向对比评测时有较高的合理性。但是部分游戏有偶然性,因而帧数的波动会有不同,此时观察总体趋势来得出结论。帧数统计中的其他数据,均来自以往的评测,取各型号的最大值进行对比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开启最高(第四档)画质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巫师3是一款第三人称角色扮演类单机游戏,剧情丰富,场景元素复杂,可玩性很高,同时对显卡的性能要求也非常苛刻。在最高画质下,GX501有69帧,超过了60帧的流畅水平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多了14.7%,比M1080低了18.9%,与历史值相比低了不到1帧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选择最高特效,抗锯齿为TXAA 4x+FXAA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刺客信条枭雄是刺客信条系列的最新作品,配置需求没有上一代大革命那么夸张了,但实际上一般显卡还是很吃力。在最高特效下,GX501有56.5帧,流畅度接近60帧流畅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9.6%,比M1080低了17.3%,与历史值相比低了3帧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选择最高特效,抗锯齿为SMAA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古墓丽影系列是一个很经典的第三人称动作冒险游戏。最新的作品,除了可探索的场景扩大了3倍以及开放度更高外,还支持中文语音,真·汉化游戏。GX501在DX11下有92.5帧,DX12低了一帧,都非常流畅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17.5%/21.2%,比M1080低了21.4%/20.4%,与历史值相比低了5.5帧,但DX12反超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选择最高特效,抗锯齿为TAA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战地1是战地系列的最新作品,数字不是5而是1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战并且战地第一个作品是战地1942,叫法上没有歧义。战地系列优化一直不错,这次还加入了DX12的支持。GX501的DX11帧数有117.5帧,DX12下为108.5帧,流畅度和刚才的一样不用担心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33.7%/25.7%,比M1080低了12.7%/14.9%,与历史值相比高了1~5帧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调节至最高,抗锯齿为8x MSAA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在第一代受到不断好评后,泰坦陨落推出了第二部作品,全平台同时发布。这部新作对显卡的要求主要在与显存上,最高画质下4G显存很可能会不够用,这还仅是1080P的。GX501在最高特效下有78帧平均,流畅度也不错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7.3%,比M1080低了19.4%,与历史值相比低了2帧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调节选择最高,100%额外细节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看门狗2是一款以现代科技与黑客为题材的开放式动作冒险游戏。和第一代作品一样,看门狗2同样很吃显存,最高特效要求有5G的显存,然而优化却让人堪忧。GX501在最高特效下平均45.5帧,流畅度一般,个别场景会低于30帧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28.8%,比M1080低了13.9%,与历史值相比高了1帧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手动调节至最高,关闭影像升级和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量子破碎虽然是一款游戏,但剧情上堪比美剧,并且游戏中穿插了时间很长的电影,故事也很值得回味。但是剧情归剧情,游戏的优化水平实在一般,大多数显卡还都无法在1080P下全特效流畅运行。GX501在最高特效下为51帧,流畅度比刚才的好一些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29.2%,比M1080低了4.9%,与历史值相比高了5帧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调节选择极高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幽灵行动:荒野是育碧新出的沙盒类FPS游戏,拥有非常大的地图和丰富的交互体验,可以与玩家合作完成多个任务,人气很高。不过,育碧的游戏通常都不是省油的灯,它同样也很吃显卡。GX501在最高特效下为43.7帧,流畅度跟看门狗2类似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1.93%,比M1080低了23.3%,与历史值相比高了3帧。


分辨率选择1080P,画质手动调节至最高,关闭垂直同步

帧数统计

仙女座是《质量效应》系列的第四部作品,游戏故事发生在仙女座星系的赫利俄斯星群,玩家扮演被称为“探路者”的探险家,为了寻找人类的新家而进行远征。仙女座的优化做的还算不错,主流显卡也能在中特效下流畅运行。GX501在最高特效下为71.5帧,流畅度不是问题。帧数表现上,GX501比MAX-Q 1070高了20.2%,比M1080低了18.5%,与历史值相比低了6帧。


游戏测试部分到此结束,下面介绍散热测试。


PS:烤机测试采用AIDA64中的烤机测试项目作为CPU烤机部分,采用FurMark作为GPU烤机部分。前者烤机参数为仅勾选FPU,后者烤机参数为1920*1080分辨率noAA模式。

烤机的同时,采用AIDA64的传感器项目以及HWiNFO64来监测CPU和显卡信息,GPU-Z和Furmark辅助判断显卡信息,如果机器有自带监测软件,也可观察相关风扇信息。每次测试时间周期为10分钟。


室温在25.2度。

待机状态下,CPU温度40度多,显卡37度,PCH为37度,待机温度表现正常。


单烤CPU时,功耗达到了TDP 45W,频率保持满频3.4GHz,温度85度。


GPU烤机中,显卡的功耗为100W左右,频率不足1GHz,温度70度。


双烤下,CPU达到了95度,此时已是过热状态,频率为2.9GHz左右,功耗37.6W。显卡为75度,没有过热。

使用散热垫将机器垫起,CPU没有脱离过热状态,但是频率和功耗稍微高了点,显卡温度降了1度,整体来说变化不大。


本节采用鲁大师的温度监控面板截图,截图时机在游戏结束后1分钟左右,将截图数据整理为如下表格。

游戏中,CPU普遍90度以上,部分游戏最高能到95度降频线。而显卡温度显然要比双烤更热点,这应该是风扇转速调节不同所致,游戏中显卡功耗并没有更大。


待机时

双烤时

垫起后

待机时,键盘位置平均30度,温度都不高。

双烤时,C面键盘区域平均37度,左手区域很正常,不过到了键盘上端就比较热了,C面中上方基本都在50度以上,最高62度,可以称得上是“铁板烧”了。

垫起后,C面温度整体下降了约1度,可能是散热垫的金属网把热量导出了。


GX501的散热模块采用双风扇+5热管的组合,模块正面做了防氧化处理。

散热为部分串联,CPU和显卡共用两根热管,然后各自独占1根热管,还有一根热管为供电所用。GX501的散热模块照顾到显存和供电,散热鳍片为铝制。

散热模块不是一体式的,靠近显卡的风扇直接连接了一部分均热板,用于照顾显卡的显存和供电,这部分是分离的。


下表为散热模块的一些参数。

PS:该结果仅供参考,由于鳍片不规则以及铜管位置导致计算偏差,实际大小会有所出入。此外,鳍片的多少并不能决定最终机器的散热好坏,它只是一个决定因素,此外还有风扇规格(风量、转速设定),进风口面积,出风口形式(吹屏轴),铜管参数(长度、形状、直径和数量)及硅脂导热效率等因素。

这里忘了统计侧面的鳍片,只能估算出散热鳍片的总体积约48 cm³。P650HS为31.08 cm³,X7TI为45.34 cm³,GE63为49.25 cm³,P770DM为49.96 cm³,暗影2P为58.92 cm³ ,GT72VR为62.54 cm³,P870DM为146.33 cm³,GT73VR为165.95 cm³,G750为167.44 cm³,GT80S为170.8 cm³。GX501的鳍片体积其实并不小,它的规模和厚度为30mm上下的游戏本差不多。


GX501使用的风扇额定功率5V*0.5A=2.5W。风扇可以打开,也能取下扇叶。风扇厚度为5mm,直径54mm。


双烤GX501的表现并不是很理想,考虑到厚度的话,也还算可以接受。游戏中GX501的CPU普遍90度以上,有好几个到95度降频线了,也不太理想。

MAX-Q设计在宣传中还有一个优点就是,噪音控制的比较理想,看某国外评测视频甚至不到40分贝,这个数值十分夸张。事实真的如此么?

这是GX501的实测数据,不管是单烤还是双烤,GX501的噪音都不小,游戏中亦是如此。前方噪音达到了48分贝,虽然不同的评测,测试方法不同没法直接比对,但我们的数据可以和以往我们自己测试的机器进行对比。为了公平起见,我们选择了性能和功耗接近的M1070游戏本进行比较。

这是蓝天P650RS的噪音,M1070显卡的,双烤和游戏中噪音都没GX501的大。

这是机械革命X7Ti-S的噪音,也是M1070显卡,双烤噪音更大但是游戏中小。

这是暗影精灵2plus的噪音,这个的确比GX501更吵了,也难怪这代暗影3要降低噪音……

这是微星GT73VR的噪音,M1070版的,虽然这机器非常厚重,但双烤和游戏噪音控制的相当可以,这才像是MAX-Q所宣传的那种噪音体验。

看完这几个对比,大家也应该清楚MAX-Q的真实情况了。它的宣传让人误以为大厚度游戏本除了性能外,这些新的超薄游戏本都可以超越,然而实际上噪音和散热的表现,超薄游戏本都是无法解决的痛点,MAX-Q说白了,也只是缓解了一些发热问题,仅此而已。

散热&评价到此结束,下面介绍拆解部分。


PS:拆解大体流程在视频中已经介绍,本章仅对部分细节进行讲解。

GX501后盖没有进风口,拆解时需要先将中间的部分取下。

取下后,可以看到这里实际还是封死的,打开屏幕时垫起的后盖内部不会有进灰问题。将剩余的螺丝拧下,翻过来机器就可以移除C面。

GX501的维护操作都在这里进行,包括更换硬件和清灰换硅脂。

GX501搭配了1条三星DDR4内存,容量8G。机器只有1个内存插槽,其余为板载。

GX501使用的固态硬盘为三星SM961,容量1TB,M.2 2280规格。

GX501使用的无线网卡为Intel 8265AC,自带蓝牙4.2。

主板全貌,背面没有接口。

主板背面板载了8颗海力士DDR4颗粒,总容量8GB。

i7-7700HQ,外观和7700/6300HQ一致,位置不在正中间让强迫症患者有点不舒服。GX501给CPU提供了2+1相供电。

MAX-Q 1080显卡,核心代号N17E-G3-A1,和M1080是完全相同的核心。显卡一共有8颗GDDR5x显存,单颗容量1GB,主板给了4+2相供电。

GX501的芯片组是HM175,S-SPEC为SR30W,而HM170是SR204,外观上没有区别。

8171FN,EC芯片。

小螃蟹ALC295芯片,支持2.1声道。

英特尔DSL6340雷电3控制器,提供1组USB3.1 Gen2支持。

GX501的左右音响单元体积不大,没有低音炮。

GX501为内置的聚合物电池,标称容量50Wh。


整机拆解部分到此结束,下面介绍其它测试。


功率插座可以查看整机的功耗,从而得知机器的实际输入功耗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数值并非机器消耗的功率,因为电源是有转化效率的,经过电源转化后的功率才是机器的实际功率。将数据统计成表格如下。

PS:开启软件指的是将所有检测软件开启后的待机功耗。

待机时,机器功耗为23.4W,屏蔽了核显导致了功耗偏高。单烤CPU正常,单烤显卡功耗比M1070低一些,双烤时功耗不到180W,电源为230W,很充足。

游戏中的整机功耗表现,大多游戏中都比较接近双烤水平,因为此时整机温度也接近双烤,散热接近极限水平。


注:前方噪音为触摸板前端位置测试的噪音大小。

待机时风扇转速很低,单烤和双烤差别不是很大,游戏中也接近,这个水平刚才在散热测试的总结中比较过了,GX501的噪音表现只能算是普通中厚度游戏本的正常水平,相对来说还是有较大噪音的。当然这是运行匹配这台机器显卡的游戏时才会这样,如果玩的是不吃显卡的某些网游,加上锁帧的话发热就没那么大了,噪音自然也会下来。


续航用PCmark8进行测试,无线网卡开启但未联网,屏幕亮度40%,电源模式选平衡,关闭背光,断开所有移动设备。测试有一定负载,和大多官方宣传时的续航负载有差别。

经测试,机器续航达到了1小时54分钟,这个表现不理想。GX501的电池仅有50Wh,再加上屏蔽了核显,续航不佳是很显然的事情。电池不够大是因为内部都让给了主板和散热,屏蔽核显是为了支持G-SYNC且让显卡有更好的发挥,两个因素都是情有可原,所以GX501续航差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


优点:

1.垫起式造型设计优异;

2.键盘位置布局巧妙;

3.轻薄与性能的结合。


不足:

1.“GTX1080”名不副实;

2.续航表现较差;

3.价格昂贵。


轻薄游戏本固然诱人,但现在世面上这类产品价格普遍较高,普通消费者需要5位数的预算才能考虑它,而GX501则是这些选择中最贵的产品。即便它有那么多亮点,光价格这一个因素,也足够吓退很多玩家了。

不过总的来说,GX501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游戏本,我们将它推荐给以下人群选购:

1.对轻薄和性能要求都很高的人;

2.对续航要求较低的人;

3.有钱人。

如果你希望笔记本电脑回归轻薄便携的本源,并且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的日常搬运,那么这台便携性和游戏性能都很强,但续航较弱的机器就正好适合你。

当然了,如果你对MAX-Q 1080显卡的能耗比表现不够满意,那么搭载MAX-Q 1070显卡的GX501表现则要理想的多,在我们看来,1070和1060的MAX-Q设计才真正体现出了能耗比的优势。


不管怎么样,GX501在我们心目中都是一款趋近于完美的游戏本,我们通过MAX-Q Design看到了迄今为止性能最强的超薄游戏本,并且我们也有理由期待,这种更高端、更科学的散热方式能够下放到低价位的笔记本电脑上,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和研发带来的乐趣。


本次评测到此结束,全文共8559字,感谢大家的欣赏。

(责任编辑:蚂蚁团队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